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风采

学院展示┃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编者按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即日起,学校推出“学院展示”专栏,介绍各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育人平台和人才培养成果等,敬请关注。

1. 学院介绍

[学院简介]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木工科,是北京最早创建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已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及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1936年本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学科之一。建国后汇集了陈明绍、沈参璜、陈久征、赵冬日、钱培风、施岚青、徐积善等知名专家。1958年开始招收工民建专业本科生(其中,1960年645名本科生、37名教职员工调入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土木系);1986年获批结构工程硕士点;2012年作为支撑学院之一获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特需博士项目,开始招收博士生;2012年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16年作为支撑学院之一获批北京市“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8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建国后为首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一万多名本科生,一千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建筑工程领域的杰出领导人李瑞环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刘桂生、沈小克等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十余位北京市部门领导等杰出技术和管理人才。主持和参与了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亚运、奥运主要场馆等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工程的建设,为首都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办学历史

杰出人才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录取平均分超国家线30分以上。2008年土木工程学科评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建筑与土木工程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专业领域”荣誉称号,成为与同济大学等一同获此荣誉的12所高校之一。2012年土木工程学科评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获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土木工程学科获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设立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等完备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自2000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开始招收“一带一路”建筑土木工程师国际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亚、欧、非等10个国家和地区。

[科研平台]

学院既面向科技前沿,又突出服务国家和首都北京建设需求,依托行业,注重实践,密切展开政 - 产 - 学 - 研 - 用合作,在现代工程结构新体系、高性能减隔震结构关键技术、地下空间开发、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城乡建筑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循环利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及交通行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 5 年,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50 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 60余项,省部级课题 100 余项,以及大量其他纵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逾亿元。拥有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 4×60 吨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8m×5m×4m 地下工程开挖模拟设备、12m×10m 大型球形自平衡加载装置等总值 2.7 亿元的实验设备。

    

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

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项目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107 人,其中教授 28 人,副教授 43 人。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占 88%,其中海外留学经历比例占 51%。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 7 人、北京学者 3 人、中科院百人计划 1 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2 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 1 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3 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 2 人,北京市科技新星 2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 人等。拥有“大土木工程与地下建筑工程创新”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土木工程防灾”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 2 个国家级团队,“未来城市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实践型土木工程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 6 个省部级教研团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人,研究生近600人。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土木工程抗灾团队

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创新实践型土木工程团队

2. 学科介绍

(1)学术型学位点

1.1岩土工程(0814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同时也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覆盖专业,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2006年招收城市地下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评估结果为B(全国排28,北京排6),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本学科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及博士后6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市教委高层次引进人才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另有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北京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勘院、北京建工集团等在京企业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学科承担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任务。60%以上教师有国外留学背景,与美国、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澳大利亚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学科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平台完备,试验设备先进。在国家百千万级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入选者戚承志教授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齐吉琳教授的带领下,重点以首都和雄安新区在建地铁、管廊、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背景,以其中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环境问题、风险问题和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砂卵石地层冻结法施工理论和应用、城市地下工程韧性减灾、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灾变诱发机理和寒区岩土工程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近5年来,人均纵向项目和高水平论文人均指标位于学院前列。

1.2 结构工程(081402)

本学科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作为土木工程最悠久二级学科,自1982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三十年来,为国内外学术界和行业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学科设置7个研究方向: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混凝土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技术、钢结构理论与技术、结构全寿命设计与耐久研究、结构监测与加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智能建造。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杰青”1名,北京学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科技部中青年拔尖人才1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育人先锋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省部级创新团队。本学科还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北京市“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50余件,实验中心总投资35000余万元,面积总计9540m2,配有先进的美国MTS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2000吨大型多功能自平衡加载装置、2000吨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国内首创的650吨卧式拟动力反复拉压试验系统及国内最大吨位隔振实验装置——2000t压剪试验系统。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

大型球形自平衡全方位加载试验平台

地铁上层间隔震结构抗震(振)性能振动台试验

本学科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近300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十余次,聘请国外专家、国内专家100人次,应邀出国讲学、特约报告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0人次。

在校研究生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过程中将会受到良好的科研能力训练,部分研究生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受到专业训练,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与现代大跨结构分析、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毕业研究生可从事与结构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投资分析、监理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工作。

1.3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于1950年招收土木工程(城市道路与桥梁方向)本科生。长期以来,道桥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首都发展建设人才,原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原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原市政院总工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罗玲、包琦玮等。本学科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学科评估结果为B+,处于前列。

桥梁学科自2005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目前已毕业硕士毕业生120余名。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行业联系紧密,理论实践结合”。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作为道桥专业的科研骨干力量,始终秉承“立足北京,放眼京津冀,服务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的理念,坚持将解决工程技术中的核心难题放在首位,形成了“小而精”且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特色。

目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共享“北京市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同时还自主设立了校设院管科研平台-北京建筑大学古桥研究院和中国古桥保护与研究委员会-北京古桥研究中心。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另有来自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包含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包琦玮等在内的北京市政及公路行业设计单位兼职导师多人。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纵向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国内外相关学科及国内外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桥梁与隧道工程为主体的环境、测绘、人工智能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9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人。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BIM技术大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工程设计表达竞赛等国际、国家、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励10余项。多名毕业生进入北京市属龙头设计单位、科研院所,或进入国内外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1.4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面向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和机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与管理的广泛技术需求,致力于解决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前沿性、关键性和实用性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建造、智能管养、韧性提升和寿命增强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满足车辆安全、顺畅、舒适、快速的通行需求,最大程度降低环境的负面影响,服务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与铁道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的二级学科,近年来学科注重与建筑规划、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等多个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验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关注道路与铁道领域的前沿科技与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致力于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学科共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省级人才3人。近五年主持开展国家自然基金等重点项目22项,省部级课题49项,总研究经费达7100余万元。在国家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批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学科在路基路面结构与材料、道路病害与防治、路基路面养护标准及规划等传统方向取得良好前期研究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展开大量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长寿命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减排减灾功能性路面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针对海绵城市、冷拌冷铺沥青路面、长寿命路面等相关技术进行了研发与应用,在国内外具有引领性。负责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子课题“道路开放空间雨水城市的利用技术”,形成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主要技术支撑。研发的冷拌冷铺沥青路面技术克服了传统热拌热铺沥青路面技术的缺陷并大规模应用于实体工程中,实现了沥青路面的绿色革命。提出的“柔刚柔”(FRF)长寿命路面结构,打破传统,将刚性与柔性材料用于同一路面的不同层次,使得路面设计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提升了本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对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可在国家交通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工程公司、交通运输企业等单位就业。他们可以从事道路与铁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并参与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建设项目。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2023年北京建筑大学主办第六届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国际会议

第六届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国际会议(TIM 2023)暨第二届道路工程材料循环利用新技术新成果研讨会由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中国公路学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行业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运营管理单位的专家大咖分享绿色和韧性交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4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TIM会议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会议主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校80余名研究生参与到大会的志愿工作中,使学生们与专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亲民接触。与这些学者们交流,参与他们的演讲和讨论,有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1.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本学科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可授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学科积极服务于首都及全国的交通系统建设,下设的交通工程专业源于1950年开设的道桥专业,1984年成立交通工程实验室,开始培养本方向学生,是北京最早培养交通工程人才的高校之一。2003年开始招收道路交通工程硕士研究生,2008年单独招收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于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包括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智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分配理论与方法、交通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城市智慧停车管理)、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管理(大客流疏散与仿真、综合交通规划)、绿色慢行交通规划与管理(行人流仿真与规划、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下辖通用航空北京实验室、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平台。交通工程实验室包括交通规划与仿真、交通检测与分析、交通行为与心理、模拟驾驶、交通管理与控制等5个实验室,有良好的硬、软件科研环境。硬件方面有大量的实验设备,包括实验室机房、运动捕捉系统、CGX脑电设备、眼动仪、多通道生理仪、流量监测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平台、交通心理仪器、模拟驾驶仪、道路旅行时间检测系统、车辆及行人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平台、综合交通调查仿真实验平台等。软件方面,拥有各类高级编程语言、matlab软件、面部表情分析系统、心理学实验设计软件Eprime3.0、运筹规划分析软件GAMS、CAD绘图软件、统计分析软件,以及交通专业软件,包括Anylogic软件、Paramics软件、PTV软件Vissim和Vissum、TransCAD等软件。

交通工程实验室

(2)专业学位点

2.1土木水利(0859)

本学位点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建设;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原名称)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全国获此荣誉的高校仅有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12所高校。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的行业优势和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 强的培养方案体系。学位点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与多家设计院及设计公司有项目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机会。

模拟盾构机掘进三维地质力学超大型模拟试验

全装配穿索式索穹顶+环桁架大跨度钢结构创新体系试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2130809)

本学位点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6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53人,聘请了以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总设计师范重教授为代表的兼职导师一百余人。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土木工程专业领域(085901),研究方向包括:(1)结构工程;(2)岩土工程;(3)智能建造;(4)桥梁与隧道工程;(5)道路与铁道工程;(6)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7)土木工程材料。

本学位点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